昨天提到Anversa十多年來發表的30幾篇論文被撤回,研究經費被追繳,因此有些讀者認為他一定是超級大騙子,這些論文對社會毫無貢獻。但是,其實不然,Anversa 團隊2001年在Nature 的那篇開創性論文,公平的說,對近年來再生醫學的發展,還是有間接性不小的貢獻。這樣的說法,是不是很詭異?其實人生就是這樣的,飽經世故的人就知道,是非曲直,並不全然絕對。且聽我道來。Anversa 的創見是利用造血幹細胞來做組織及細胞的再生,即所謂再生醫學。這是新觀念。當時大家的想法,是再生醫學就要使用胎胚幹細胞。Anversa 和 Orlic 以老鼠動物實驗告訴大家,不必使用胚胎幹細胞,使用大家已經用了很久的造血幹細胞即可。他由實驗試圖說服大家造血幹細胞HSC 也能分化成心肌細胞(以及肝臟細胞,神經細胞⋯⋯等等)。雖然他這個說法(造血幹細胞的多功能分化性)被造血幹細胞大師Irving Weissman 否定了,但是因為他這個創見,各路人馬試著用其他成體幹細胞去做Anversa 所建立的類似實驗模式。於是大家發現不論理論上或實驗結果,間質幹細胞MSC的効果比造血幹細胞HSC更好,更promising。蘇聯科學家 AJ Friedenstein 在1966年就發現也存在於骨髓的間質幹細胞(MSCs,但近年來大家已不認為這是stem cell,而只有stromal cell ),但一直要到1992年,美國西儲大學Arnold Caplan 教授才發展出大量增殖方法。於是,經由Aversa的報告帶來的風潮,MSC的動物實驗火熱進行。到2008年左右,研究重心已變成MSC,而非HSC了。除了哈佛大學及美國撥款科技研發計劃的單位,大家也不在乎Anversa 的實驗是否reproducible了。這是否可稱為「失之東隅 收之桑榆」?人生是否也常這樣?所以,Anversa 的領導風格也許黑手黨,他的論文也許不真實,但是他對再生醫學還是有貢獻的。也不吝肯定他一下吧。他不是騙子,他是先進,只是太一廂情願。這些對幹細胞研究有貢獻的人:(科研路上,有人運好,有人運差。)A:生不逢辰的AJ Friedenstein。他若晚死20年,可得諾貝爾獎。B:發展MSC增殖方法,也是Osiris 創辦人之一的Arnold CaplanC:純化出HSC 的Irving Weissman 。請大家注意他背後的書櫃。真性情!D:不幸被歸納為岳不群的Anversa。 作者為臺灣醫學血液疾病及骨髓移植教授、台灣史小說家,獲得多項文學獎●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,經授權刊載。●本文為專欄,不代表i-Media 愛傳媒立場  查看原始文章


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
. . . . 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gjytrr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